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海振 记者 周凌峰 济南报道
当记者见面会从传统会场搬进浪潮人工智能工厂,当AI服务器的运行声与企业家的讲解声交织呼应,8月6日,这场特殊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链’出新引擎”专场,正用最直观的方式揭示一个传统工业大省的转型密码。
工厂里的“透明革命”,为何让生产现场成为记者见面会主场?
在浪潮人工智能工厂里,调度大屏上显示着一个个真实的需求订单;在训练台前,标准化工序、智能工具正在有序运转,机房内超级计算机“火力全开”——这样的生产场景,比任何PPT更能说明山东人工智能产业的“硬核实力”。这场“沉浸式”记者见面会的深意,藏在诸多细节里。
山东(济南)人工智能岛、中移齐鲁创新院的展厅内,记者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场景应用广度;见面会现场的AI互动应用体验,让抽象的大模型变得可触可感;而生产车间里,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到智能体落地的全流程展示,则彻底打破了产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壁垒。这些正如浪潮人工智能工厂所承担的角色,它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人才培养、产业服务、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生态服务平台。
事实上,这场记者见面会本身,就是一次“技术平权”的实践,让专业的产业逻辑,通过生产现场的“透明化”,成为可理解、可感知的发展叙事。这种“车间直连媒体”“体验直达用户”的模式,更体现了山东发展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拒绝“纸上谈兵”,坚持“场景落地”。
当政和科技的“策问大模型”在屏幕上实时生成企业科创规划,当国实科技的“灵龙”智能助理向渔民推送避险预警,这些发生在生产车间、产业一线的真实应用,正在让“人工智能驱动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从口号变为现实。
从工业大省到人工智能高地易宝配资,山东凭什么“独树一帜”?
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山东在人工智能赛道的突围,并非偶然。这场记者见面会上的四家企业,恰是其产业布局的缩影,它们不追求全领域“通吃”,而是在各自细分赛道上构筑起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最终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产业链生态。
山东的“独特”,首先在于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协同性。浪潮集团作为链主企业,构建起覆盖生成式人工智能全部五层产品和服务的全栈能力;中移齐鲁创新院则构建覆盖“网络-算力-数据-模型-平台-应用-安全-服务”的全栈能力体系,为产业链提供“中央厨房”式的支撑;政和科技深耕产业服务,用“策问大模型”打通政策与企业的连接;国实科技聚焦海洋,构建“感、传、存、算、用”全链条技术体系。从基础设施到行业应用,从数据服务到场景落地,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已然成型。
更关键的是,山东将人工智能与自身产业优势深度绑定。作为海洋大省,国实科技的“问海”“船寻”“海悟”“海星”等海洋领域大模型,让AI赋能“透明海洋”战略。作为工业大省,浪潮集团的AI服务器、数智员工智能体、智能巡检机器狗等一系列产品,正推动传统工厂向“智慧工厂”转型。政和科技的服务,则让全省3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享受到AI带来的效率革命。这种“AI+优势产业”的融合路径,让山东的人工智能发展有了坚实的“产业土壤”。
政策的“精准滴灌”同样不可或缺。从山东省政府与中国移动共建中移齐鲁创新院,到“万企赋智·千行焕新”行动的推进,再到对链主企业的培育,政策红利持续向人工智能产业倾斜,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孵化器”与“助推器”。
“全省人工智能领域从事大模型、智能体、大数据、大算力等产品开发、服务的重点企业1124家。”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产业推进处处长孙志强表示,今年1-6月,人工智能企业营业收入突破650亿元,约占全国9%左右,增速超过40%。目前,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已初步建立从智能算力、数据语料到开发框架、模型算法的全栈式产品能力。
四企矩阵:山东AI的“细分高地”图谱
记者注意到,四家企业的亮相,正勾勒出山东人工智能产业的“四维坐标”,每一家都代表着一个细分领域的标杆实力。
浪潮集团的核心战场易宝配资,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行业大模型落地,其打造的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工厂,实现了模型与智能体的工业化量产。立足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浪潮集团在全国布局了122个云中心、557个分布式云节点,打造了中国最大的分布式智能云,并依托国内1000+云舟联盟和海外400+海若智能体联盟生态伙伴,积极助力行业用户打通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中移齐鲁创新院以“齐鲁智聚平台”为核心底座产品,不仅通过了中国信通院首批低代码✕AI评估认证,更能像“中央厨房”一样,为不同行业“定制”AI解决方案。
政和科技则重新定义了“产业服务”的形态,依托全国首个通过双备案的产业智能服务大模型“策问”,将企业科创服务从“月级”提速到“分钟级”。
国实科技则是“海洋AI”的开拓者。作为少有的兼具海洋与AI战略的企业,它构建了超大规模混合算力平台,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平台已汇聚超100亿条数据,交易额超3500万元。
赋能新质生产力:AI引擎的“山东动能”
当人工智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这四家企业正从不同维度,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智能动能”。
在算力基建层面,浪潮集团的液冷数据中心PUE低至1.15,中移齐鲁创新院的“2+2+X”智算布局规模超1000P,共同构建起“绿色高效、泛在普惠”的算力底座。这种“算力基建”的普惠化,也让中小企业低成本获取AI能力,为全产业创新提供“能源保障”。
在数据要素激活层面,国实科技的海洋大数据交易平台、中移齐鲁创新院的“1+16+N”省域数联网,正在打破数据壁垒。政和科技的6亿多条标注数据的积累,则让AI模型有了“训练养料”。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在山东正加速流通、释放价值。
在行业应用落地层面,AI与千行百业的融合已见实效。浪潮集团的“海若·上善”大模型实现防洪调度智能化,中移齐鲁创新院的工业智能体提升生产效率、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政和科技的服务加速企业科创、高效链接资源,国实科技的海洋AI助力渔业安全、建设数字海洋。这些场景化应用,正让AI从“技术概念”变为“生产力工具”,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
在生态协同层面,浪潮集团的云舟联盟、中移齐鲁创新院的产业创新基地、政和科技的服务网络、国实科技的海洋数据接入连接器,形成了“龙头引领、全链协同”的格局。这种生态力量,让山东AI产业不仅有单点突破,更有系统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生态沃土。
从车间里的流水线到海洋上的智能预警,从企业的科创管理到全省的算力网络,山东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恰如这场开在人工智能工厂的记者见面会所传递的信号:不骛虚声,扎根实体,以产业链为纽带,让AI真正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当传统工业大省的厚重积淀与人工智能的前沿活力相遇,一个“链出新动能、智创未来”的山东,正加速走来。
天弘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