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零碳园区的探索之路按下“快进键”河源华锋。
\n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3月,《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明确到2027年,力争在全省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
\n4个月后,四川省首批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正式公布,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四川金堂经济开发区4家园区入选首批试点。
\n探路“零碳”,四川为何以工业园区率先“破题”?首批试点园区都有什么基础,又将怎样建设?
\n为什么要建?
\n“园区一直在减碳降碳的绿色转型之路上探索,但零碳园区对我们来说还是个新名词。”宜宾高新区经合产业局副局长丁同宇坦言。
\n宜宾高新区。受访者供图
\n如他所说,“零碳园区”正是国家对“双碳”工作的最新部署。
\n简单来说,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n四川为何要先从“零碳工业园区”着手?河源华锋
\n“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区,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地,就像一个个‘零碳细胞’,改造潜力大。”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前期摸底调查来看,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有基础,也有需要。
\n从基础看,四川清洁能源优势突出,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态势正加快形成——广为人知的是,全省水电总装机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30度来自四川。同时,早在2022年,四川便启动了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n从需求看,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四川的绿色优势释放空间仍然广阔。
\n2024年底,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显示,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5366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而四川仅为0.1404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
\n“与之相对的,四川地方碳排放因子还不具备国际认可度,无法作为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依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n丁同宇也提到,对正在蓬勃“生长”的“新三样”产品而言,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更需要建设零碳工业园区,通过集中碳管理降低企业个体认证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的“绿色竞争力”,“在应对国际各类‘绿色壁垒’时,底气和能力会更足,也为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n为何是它们?
\n放眼全国,零碳园区建设都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
\n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四川的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模式,正是为了“投石问路”,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而各类园区体量规模、产业结构、用能特点差异较大,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因地制宜推进。
\n重点领域,指的是资源加工、绿色高载能、外向出口和优势产业主导等4大类型的工业园区河源华锋,建设方向各有侧重。比如,资源加工型要重点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生产工艺深度脱碳,推广应用低碳零碳原料燃料替代等颠覆性技术;绿色高载能型重点强化园区与周边清洁能源匹配对接,就地打造大规模转化利用基地等等。
\n此次入选的4家园区中,能源消费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是唯一一家化石能源消费占大头的试点园区,也是唯一一家以园区整体进行试点的园区。
\n航拍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攀枝花市西区融媒体中心 范星星 摄
\n“‘大块头’转身任务重,‘地基’要打得牢。”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周渝介绍,园区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为主。在“双碳”目标下,园区大力承接绿色化工、“水风光氢储”绿电、氢能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项目。2024年园区碳排放总量约30.35万吨,近三年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24.8%,化石能源占比也由74%下降至67%。
\n实际上,绿色发展态势良好、试点条件较为成熟是4家园区共同的特征。“成熟”的内涵,包括在所在地具有良好的水风光资源,具备开展绿电直供的工作基础,也包括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等。
\n比如,以晶硅光伏为主导产业的宜宾高新区,正加力打造“绿色电源—绿色制造—绿色应用”全链条新型能源供给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比91.59%。此外,园区聚合4座径流式水电站,已建成装机规模232.6兆瓦的微电网一期工程,年可直供纯绿电达10亿度。
\n“在这里,每瓦电池片全生命周期发电量是制造用电量的70倍。”丁同宇补充,据测算,宜宾高新区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每一年减少碳排放超90万吨。
\n试点怎么建?
\n在全国范围内,零碳园区建设都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一个最普遍的误解是——零碳,是不是完全就不能排放二氧化碳了?
\n答案是否定的。
\n四川零碳工业园区的评价核心,是“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碳排放下降之外,还看重产业发展路径的转型。”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相关负责人总结。
\n为此,四川零碳工业园区采取“4+2”建设路径:即清洁能源规模利用、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绿色低碳技术支撑、智慧能碳系统建设4个主要路径,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2个补充手段。
\n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上,零碳工业园区要做探索电力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让绿色电力从“身边来”和“远方来”。
\n比如,作为优势产业主导型园区,宜宾高新区要重点建设智能微电网改造项目、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光伏应用场景示范区项目等,尽快形成光伏等高载能产业纯绿电保障的“宜宾样板”。
\n周渝则重点提到了绿色低碳产业培育:“作为资源加工型园区,一方面可基于计划建设的余热回收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清洁能源等项目实现传统产业的深度脱碳,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协同降碳,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的产业链。”
\n另一方面,则要探索新兴产业低碳发展。四川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通过建设源网荷储、光解水制氢、全钒液流电池等项目,加快形成绿色产业生态,同时积极承接绿色化工、“水风光氢储”绿电产业和氢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形成“以绿制绿”新路径。
\n当前,绿电直连等关键领域改革还刚刚起步。可以预见,零碳工业园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进行探索。
\n而四川已经展现出建设的决心:比如,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将零碳工业园区纳入支持范围,对通过验收的零碳工业园区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后补助支持。再比如,鼓励相关产业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加大对园区内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支持等。
\n丁同宇介绍,宜宾高新区已成立以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设立2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零碳工业园区项目顺利实施。“先行一步,将更多生态‘含绿量’转变为发展‘含金量’。”
\n原标题:探路“零碳”,四川以工业园区“破题”
\n\n天弘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