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21分的高考成绩与“玻璃娃娃”的身份相遇,田艳青的故事便有了超越个体的力量。《高考621分的“瓷娃娃”和她的支教老师》这篇报道不仅记录了一位罕见病患者的坚韧与一位支教老师的坚守,更展现了新闻作为公益桥梁的可能——记者郭懿萌以长期关注罕见病群体的专业敏感,迅速捕捉到这一选题,并通过扎实的采访与快速的成稿,让温暖得以传递。
和郭懿萌的交流中,你能感受到,她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更有旺盛的分享欲。也正因如此,她能把采访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聚成流淌的文字。这种力量让报道之外,行动仍能延续:患者组织的经验共享、公益项目的资金支持、医疗资源的精准对接,皆因这篇报道触发。
——《记者说》编者按
新京报资深记者,2021年进入社会新闻部,2024年转至深度报道部。曾获北京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长期关注报道人物类选题。
长期关注带来的选题敏感
这个选题最初是从人民日报公众号上看到的,他们转发了湖北日报记者的稿子,简短地讲述了“玻璃娃娃”田艳青今年高考621分的消息。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罕见病群体的记者,这个选题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高考前,我还跟罕见病公益组织里的朋友聊到,如果有高分励志考生的故事,我们可以安排报道。
很巧的是,去年我和报社摄影记者合作完成了一个罕见病特刊,里面我们采访过一位“瓷娃娃”患者梁洁。今年罕见病日我也报道了一篇《去儿科看病的成年人》,其中采访到了全国治疗“瓷娃娃”最权威的专家。这些经历让我对“瓷娃娃”这种病有着更深的了解。
所以今年在看到田艳青621分的成绩后,我觉得她太了不起了,而她的小学老师袁辉翻山越岭给她辅导6年功课,为整个故事增加了一种“双向奔赴”的感觉。
一些冥冥之中的缘分
我检索发现,2021年袁辉还在支教。当时我有两个担心:他现在还在那里吗?青青小学毕业后他们还有联系吗?
与其纠结,不如直接聊聊看。考虑到青青和父母正在紧张地研究志愿填报,我选择先不打扰他们。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给袁辉老师打去了电话,发现在青青小学毕业后,他们确实还保持着联系。而袁老师目前在巴东县隔壁的建始县支教,到现在他的支教时间已经有13年。
袁老师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就像巴东山间的清风,带着诗人的气质,满怀理想与信仰。
2015年,袁辉收到了时任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的邀请,问他想不想进体制,以后可能有破格提拔的机会。
那时田艳青在读三年级,袁辉干脆利落地谢绝了邀请。他给陈行甲的回复是:“我如果想进体制会直接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我来支教,还是想坚持自己的理想。”
至今,袁辉也没有考取编制。他觉得有编制的保障很好,但自由地支教更重要。
去年我刚看过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和《别离歌》,我对他非常崇拜和敬仰,也因为他对巴东这个小城产生了好奇。
袁辉来到的也恰巧是巴东,他们两个人大概2014年就认识了,陈行甲还邀请袁辉进入体制内,希望破格提拔他,但他还是拒绝了。为了青青,更为了他的理想。
这种冥冥之间的缘分港陆证券,让我感动,也感动了很多读者。
我曾在采访袁辉后跟我父亲聊过,他引用了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话评价袁老师:这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后来也有读者这样在我们的报道中评论。
这两个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好故事——两个本来平行的生命在大山深处相遇,分开后孩子走向了更好的未来,而老师选择留在大山中给更多孩子希望。
采访完袁辉后,我一直在等待青青的时间,她填完志愿后还忙了两天,我这时就意识到了,可能是有媒体同行在现场采访。我问了下青青,得知央视面对面团队去现场采访了。我很紧张,同时也很兴奋。紧张在于我要比面对面发得快,兴奋在于他们去了证明这是个好选题。
于是我在采访完青青的转天就把初稿交给了编辑老师,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把稿件发出来。最后稿件的呈现效果很不错,有读者眼含热泪看完,向袁辉老师和青青致敬。
我还想多做点什么
比起单纯的新闻报道,我更希望能为青青做些什么。稿子发出后,我立即联系了去年采访过的梁洁,我知道她认识瓷娃娃患者组织的人。在我看来,患者组织能带给患者非常多的赋能,而且像青青这样优秀的患者也能带给其他患者鼓励。
梁洁和青青都很愿意建立联系。她们很快就开始交流自立生活、出行、社交等方面的经验。青青也表达了想要更加独立、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
患者组织中还有“梦想学院”项目,支持因病休学或失学的瓷娃娃及其他罕见病群体继续接受教育。项目的志愿者多为大学生群体,如果青青有机会参与,之后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平台。
梁洁告诉我,虽然青青已能行走,但仍有长短腿及脊柱侧弯等问题。她建议青青尽早前往具备成骨不全诊治经验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有进一步治疗和避免症状加重的空间。她也愿意协助青青对接相关的诊疗资源。
△稿件发出后仍和采访对象保持联系,跟进她们的生活,是郭懿萌的日常。
同时,新京报公益团队的小伙伴看到了稿子后,第一时间转给了一个公益项目,他们给青青资助了1万元,这让我们报道的价值得到了延伸。
必须承认的是,这篇报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结构还是叙事方式。但这次报道经历让我再次感受到,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当看到报道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当见证善意与善意相遇时产生的美好回响,这份感动将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编辑 | 王可
校对 | 张彦君
主编推荐
天弘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